廣西自治區疾控中心三項成果獲2008年度廣西醫藥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獎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發布時間:2009-05-14
文字大小:[大][中][小] 打印頁面
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激勵和調動廣大醫藥衛生工作者的科研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我區醫學科學技術和疾病預防控制技術的發展,實現“科教興醫”的戰略目標,自治區衛生廳組織區內衛生各學科專家新進對2008年各級醫藥衛生部門、單位開發、引進、推廣應用的醫藥衛生適宜技術、新技術、新成果、新方法,公共衛生管理策略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或創造出顯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應用性科學技術研究項目進行“廣西醫藥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獎”評審,共有 107項獲獎,其中自治區疾控中心主任董柏青牽頭的“傷寒監測與控制的現場試驗研究”獲一等獎,黎學銘書記負責的“廣西人體重要寄生蟲病流行現狀與流行因素的研究” 獲二等獎,結核病防制科科長劉飛鷹負責的“廣西實施結核病控制DOTS策略新模式應用研究” 獲三等獎。
董柏青主任負責的“傷寒監測與控制的現場試驗研究”是廣西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國際疫苗研究所(IVI,韓國)2001-2005年屬預防醫學領域的合作項目。該項目作為一項涉及流行病學、人口學、醫學地理學、微生物學、臨床醫學、免疫學、社會經濟學、社會行為學等眾多的學科領域的國際合作示范項目,設計科學嚴謹、研究內容廣泛。課題通過開展研究現場的人口動力學調查確定研究人群,建立一個覆蓋所有研究人群、涵蓋97所醫療單位的傷寒監測系統,進行了長達5年的以固定人群為基礎的傷寒發病監測和死亡監測;本研究現場為IVI同時在越南、中國、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及印度等五國同時以統一的方法開展的研究現場之一。
據介紹,本課題以建立固定人群的傷寒監測系統,早期發現和診斷傷寒疑似病例;獲得固定觀察人群病原學確診的傷寒發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及流行病學特征;應用GIS、ID查找等先進技術探討傷寒監測以及傳染源網絡管理的新方法;探討和評價大規模傷寒Vi疫苗接種的可行性、傷寒Vi疫苗和流腦疫苗大規模接種的安全性以及傷寒Vi疫苗保護效果;建立和評價用于傷寒實驗室診斷的傷寒快診新技術為研究目標。經過五年的研究,項目首次建立了固定人群的高敏感傷寒疫情監測系統,獲得了傷寒、副傷寒的病原確診的發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以及臨床和流行病學特征;證實了引起傷寒、副傷寒的優勢菌型已由傷寒沙門菌轉變為甲型副傷寒沙門菌。率先采用整群隨機對照的試驗方法完成了傷寒Vi疫苗和流腦疫苗大規模接種的臨床觀察,進一步論證了傷寒Vi疫苗的保護效果和安全性。將GIS技術應用于我國傷寒、副傷寒監測、傳染源追蹤、定位,填補了傷寒、副傷寒傳染源與健康人群醫學信息管理的空白。將Tubex和Typhidot M兩項快診新技術用于傷寒、副傷寒實驗室診斷和監測,提高了診斷率。研究成果的部分技術內容已被衛生部組織編寫的《傷寒副傷寒防治手冊》(2006年新版)和部頒《傷寒、副傷寒診斷標準》采用,用于指導全國傷寒、副傷寒的防治工作。
該研究成果在國內外雜志公開發表論文36篇,其中17篇論文被SCI雜志收錄。自治區科技廳組織區內外專家的評審委員會對該項目進行了成果技術鑒定,認為該項目設計科學嚴謹,質量控制嚴格規范,結果可信,實用性強,創新性突出;技術涉及面廣,工作量大,技術難度較高,成果為國際先進水平,為跨國界、跨學科、多中心的臨床干預試驗研究提供了示范性的樣板。
黎學銘書記負責的“廣西人體重要寄生蟲病流行現狀與流行因素的研究”,在全區范圍內采用橫斷面分析、病例對照研究及理論流行病學等原理,首次同時采用描述流行病學、分析流行病學及理論流行病學原理及病因推論技術,根據不同種類寄生蟲的流行分布、按照地理方位、水系及經濟水平進行分層整群抽樣,通過開展糞便檢查、血清學檢測、動物活檢和問卷調查,同時構建流行病學數學模型等進行了全面研究分析。
據了解,該研究設計的指標有調查蛔蟲、鞭蟲、鉤蟲、蟯蟲、華支睪吸蟲、帶絳蟲、豬囊蟲、肺吸蟲、旋毛蟲和弓形蟲主要10種人體重要寄生蟲病、各種寄生蟲的人群感染率(或血清陽性率)、感染度及其在人群的分布情況,描述重要病種的分布規律和分布特點,調查影響各種寄生蟲病流行的主要因素。項目完成了土源性線蟲,華支睪吸蟲, 帶絳蟲、囊蟲 , 旋毛蟲, 肺吸蟲 ,新發現的人體寄生蟲 , 影響流行因素分析,數學模型構建及分析等指標。該項目在全區32個縣市,調查了7萬多人次,動物7千多只,覆蓋了廣西約40%的縣市。項目確定了廣西2個新發現蟲種(亞洲絳蟲、扇棘單睪吸蟲)的人群感染及中間宿主感染情況以及新蟲種流行的重點地區及重點人群。
該調查研究的范圍廣、規模大、蟲種多,資料豐富。清晰地描述了不同寄生蟲病的不同的地理分布及人群分布特點。全面地闡明了廣西重要人體寄生蟲的流行現狀、感染特點及其影響流行的因素。研究設計合理,實施順利,數據可靠,已發表論文13篇,有很高的學術和實用意義。該課題為掌握當前廣西人體重要寄生蟲病的感染現狀、流行規律及其流行因素,評估防治效果,制訂我區下一階段的人體重要寄生蟲病防治對策和總體規劃提供了依據。據悉,目前該項目結果已應用于制訂《廣西寄生蟲病防治十一?五規劃》,并被應用于我區寄生蟲病預防控制的工作中。各地根據該研究得出的不同蟲種不同感染率及主要影響因素等,制訂地方性的防治方案。腸道寄生蟲主要流行于農村,該成果的應用還將為新農村的建設,尤其是文明衛生村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該研究已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結核病防制科科長劉飛鷹負責的“廣西實施結核病控制DOTS策略新模式應用研究”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廳自籌經費課題。該課題根據結防專業人力資源現狀、交通狀況和經濟水平等綜合因素,選擇玉林市的興業縣等轄區,在內對照區和外對照區實施現行國家結核病防治規劃規定的縣級結核病診療管理模式,建立符合廣西實際情況、切實可行的結核病控制模式,向全自治區推廣應用,并評價其效果。
據悉,本項目在國內首先構建和實施結核病治療與管理的新模式創新出的結核病控制策略新模式的此模式在國內首先建立和實施結核病治療與管理的新模式創新出的結核病控制策略新模式通過一年在全區的推廣應用,廣西結核病控制策略取得了顯著效果,2007年廣西六個指標綜合評價分值高于2006年;廣西新涂陽肺結核病人發現率、病人轉診到位率、追蹤到位率、總體到位率、可疑癥狀就診者占人口的比率等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結核病是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慢性傳染性疾病,具有發病率高、病程長、療程長等特點,是造成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主要疾病之一,給人民生產生活和社會經濟造成嚴重負擔。本課題從對病人診斷、管理和責任獎懲三方面對結核病控制策略進行完善和補充,提高了病人發現水平,通過落實病人督導員,保證病人規范治療,提高治愈率,避免耐藥產生,降低傳染危害;實現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確保治愈,極大的減少經濟損失,這一成果具有極大的經濟效益和推廣應用價值。
專家們一致認為,該研究創新出的結核病控制策略新模式取得明顯成效,項目為廣西結核病防治工作提供一個完整有效的、適合廣西當地實際情況的結核病控制策略,完善并彌補了DOTS策略在實際工作中的不足;該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及評價,有效地證明該研究策略的實施,極大地提高廣西肺結核病人的早期發現水平,極大程度降低結核病傳染的危害性,有效地保護廣西人民的身體健康,提高我區勞動力質量;同時減輕社會、家庭及個人(特別是貧困人群)的負擔,產生了極大的社會效益。(王瑩)
上一篇:廣西自治區疾控中心榮獲2008年度全區科技統計工作先進集體
下一篇:廣西自治區疾控中心兩個項目獲2008年第二批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