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區南寧、梧州、賀州等市發生嚴重的登革熱疫情,今年已出現了輸入性病例,顯示我區的登革熱疫情防控任務艱巨。
登革熱病毒有4種血清型,人感染其中一種血清型的病毒,能對該型病毒有終生免疫力,同時對其他型別的病毒有2~3個月的交叉保護作用。而感染其中一型病毒后再感染另一型的病例則容易發展成重癥登革熱。目前登革熱尚無特效療法和疫苗,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是控制伊蚊密度。伊蚊的密度水平與疾病的傳播風險有密切的統計學關系,及時監測伊蚊密度,是疫情研判和控制的重要環節。
按照以往的歷史經驗,登革熱在頭一年流行,第二年就要加大力度防止重復感染。自治區疾控中心于今年3月對全區各市縣相關工作人員200多名技術骨干進行了登革熱疫情及伊蚊監測技術培訓,并先后轉發中國疾控中心的《登革熱疫情分級防控技術指導方案》,及下發《關于加強全區重點地區登革熱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各市縣(市、區)全面開展登革熱媒介伊蚊常規監測,每月監測2次,每周逐級上報已收集的監測數據,發現伊蚊密度較高的地方,及時開展清除孳生地、清理環境及防蚊滅蚊工作。截至6月8日,已有12市能正常開展監測工作,共上報數據6批181點次。
自治區衛生計生委和疾控中心的領導對登革熱防控工作高度重視,自治區衛計委梁遠副主任及自治區疾控中心唐振柱主任先后率隊對南寧、梧州及賀州等重點地區進行督導,要求全力以赴做好病例監測和管理、蚊媒防控等工作。全面開展伊蚊監測工作給大部分單位帶來極大的技術、財政及人力挑戰,在自治區衛生計生委和疾控中心的重視、指導及各市的積極支持與配合下,我區的伊蚊監測工作得以按要求開展。從今年4月中旬起,自治區疾控中心消殺與媒介防制所每周收集、匯總分析伊蚊監測信息,并報送相關部門,為全國及我區的登革熱研判提供重要數據。目前,我區為全國開展監測工作較好的省份之一,多次受到國家衛生計生委和中國疾控中心的表揚和肯定。4月下旬至5月份的監測結果顯示,超過35%的監測點伊蚊密度處于中高級風險水平,表明全區的伊蚊密度處于較高水平。在氣溫日漸升高的未來幾個月,及時監測和控制伊蚊密度刻不容緩。
上一篇:廣西落實國家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動計劃目標及終期評估培訓班在南寧市順利舉辦
下一篇:廣西下發中東呼吸綜合征醫療救治方案,指定三家定點收治醫院
copyright © www.sicqg.net 廣西壯族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網站維護:廣西壯族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地 址:廣西南寧市金洲路18號 聯系電話:0771-2518766 網站備案號:桂ICP備08000902號-1
公安機關聯網備案號:45010302000133 本網站提供的醫療資訊,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 技術支持: 八桂健康網 電話:0771-2442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