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八桂學者”團隊又在Scientific Reports雜志在線發表論文1篇
來源:自治區疾控中心艾防所 發布時間:2018-02-27
文字大小:[大][中][小] 打印頁面
早期抗病毒治療用于降低艾滋病傳播的公共衛生策略是否可行,其效果及關鍵性影響因素在我國艾滋病防治的持續性和可靠性尚未進行評估。在中心“八桂學者-艾滋病防控關鍵技術崗位”邵一鳴教授、阮玉華教授和中心唐振柱主任醫師、沈智勇主任醫師主持下,我中心“八桂學者”團隊把握艾滋病科學防治的創新點,開展了本項研究。在本觀察性隊列研究中,共納入13132對單陽夫妻,按抗病毒起始治療標準的CD4計數小于200、350和500分為早期治療組、中期治療組和晚期治療組,用單變量和多變量的意向性分析組與組之間治療預防效果的差異,早期治療組比晚期治療組HIV感染的風險降低45%(調整后的HR 0.55,95% CI,0.37 - 0.81),中期治療組比晚期治療組HIV感染的風險降低39%(AHR 0.61,95% CI,0.48 - 0.78),而早期治療組與中期治療組相比,HIV感染風險的降低程度并不顯著。服藥依從性(AHR 1.55,95% CI ,1.03 - 2.35)和基線病毒載量的升高(AHR 1.41,95% CI,1.33 - 1.51)與配偶HIV感染風險的增加有關。團隊撰寫的論文“中國早期抗病毒治療降低艾滋病傳播:優勢、不足和下一步工作的重點”(Early Antiretroviral Therapy on reducing HIV transmission in China: strengths, weaknesses and next focus of the program)最近在《Nature》雜志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雜志在線發表(IF 4.259),這是我中心“八桂學者”團隊繼去年6月在該雜志發表“HIV患者在高水平CD4細胞計數時接受抗病毒治療對死亡和脫失影響的觀察性隊列研究”(Effects of high CD4 cell counts on death and attrition among HIV patients receiving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an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論文之后又一論著發表。該研究的現實意義是進一步驗證單陽家庭預防性治療是可行的策略,早期抗病毒治療用于降低艾滋病傳播在公共衛生層面是可行的;然而,許多因素,如治療意愿、依從性和中途退出治療,都可能會影響這種防治策略在現實中的預防效果。
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金編號81502862, 81360442, 81460510)、廣西八桂學者、國家傳染病重大專項(基金編號2012ZX10001-002)、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基金編號104519-010)的大力支持。
相關網頁鏈接: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9467460
上一篇:自治區疾控中心開展2018年春節前安全生產大檢查工作
下一篇:自治區疾控中心“八桂學者”團隊又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雜志發表論文1篇